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执法程序规定

基本信息
  • 发文字号
  • 效力级别地方规章
  • 时效性现行有效
  • 发布日期2016-05-18
  • 实施日期2016-05-18
  • 发布机关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正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执法行为,保证行政执法行为公平、公正、公开,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法律法规和《河北省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行政执法机关是指全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及其所属的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本规定所称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执法机关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作出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给付、行政征收、行政确认、行政监督等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从事行政执法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在法定杈限内,按照法定程序从事行政执法活动。

第四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将行政执法依据、流程、进展和结果向社会公开。

与行政执法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知道行政执法部门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信息。法律、法规规定不公开的,从其规定。

第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应当保障与行政执法活动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参与权。

第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法定的程序和时限内,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

第七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所釆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符合立法目的和原则,体现必要性和合理性。

依法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依法选择最有利于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

第八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执法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废止巳经生效的行政执法行为。如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必须撤销、变更、废止的,应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应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此造成的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第九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通过文字、音像等记录方式,对执法程序启动、调查取证、审查决定、送达执行等行政执法整个过程进行跟踪记录。

第十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统一行政执法文书。国家和我省对行政执法文书有格式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由省厅统一制定行政执法格式文书,并报省政府法制机构备案。

第二章 行政执法主体

第一节 行政执法机关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机关的职权由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

第十二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依法定权限行使执法权。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不得行使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属于下级行政执法机关的职权。下级行政执法机关不履行法定职权的,上级行政执法机关有权责令其依法履行。

第二节 授权和委托

第十三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应当以自己的名义对外从事行政执法活动,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第十四条 受行政执法机关委托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他组织,以委托行政执法机关的名义对外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由委托行政执法机关负责监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受委托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他组织不得将委托事项再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

第十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的内设机构和派出机构对外从事行政执法活动,应当以行政执法机关的名义,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行政执法机关承担。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节 行政执法人员

第十六条 实行持证示证执法制度。行政执法人员从事行政执法活动,必须取得行政执法证件;未取得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活动。

行政执法人员从事行政执法活动,必须出示行政执法证件,表明身份。

行政执法人员调离执法岗位或者调出行政执法机关的,由所在单位收回其行政执法证件并送交发证机关注销。行政执法证件遗失,应当在本部门办公场所、门户网站和发证机关执法人员信息平台上声明作废,由持证人所在单位向发证机关申请补发。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回避,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有权要求其回避:

一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

二与本人或者本人近亲属有利害关系;

三与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

当事人申请行政执法人员回避的,应当向行政执法人员所属行政执法机关提出,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将回避申请记录在卷。

收到当事人回避申请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在3日内作出该行政执法人员是否应当回避的书面决定。回避决定作出前,被申请回避的行政执法人员不得再参与行政执法活动,但需要釆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当事人对回避决定不服的,可以向行政执法机关申请复核一次。复核决定应当在3日内作出。复核期间不停止行政执法活动。

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人员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着装要整洁,体态要端正,待人要礼貌,用语要规范;禁止使用轻蔑、歧视、侮辱、诱导、欺骗、挑衅、恐吓、威胁性语言。

第四节 当事人、其他参与人

第十九条 当事人是指与行政执法活动有法律上利害关系,以自己名义参与行政执法活动,并承担法律后果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二十条 当事人在行政执法活动中享有以下权利:

一获得受理申请或者立案的有关信息;

二委托代理人;

三查阅、复制本案相关材料,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除外;

四陈述意见和申辩;

五提出证据;

六依法申请听证;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程序性权利。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与行政执法活动。必须由当事人本人履行的义务,当事人不得委托。当事人放弃法定权利的,必须由本人作出书面的意思表示。

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行政执法活动必须由当事人本人参与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利害关系人是指当事人以外的与行政执法活动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政执法机关在作出行政执法决定前,应当告知利害关系人,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为10人以上的,可以推选1至5名代表人。

代表人代表全体当事人参与行政执法活动,法律后果由全体当事人承担。必须由当事人本人履行的义务,当事人不得委托。当事人放弃法定权利的,必须由本人作出书面的意思表示。

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行政执法活动必须由当事人本人参与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 其他参与人,包括鉴定人、翻译人员、证人等。

第三章 管 辖

第二十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我省规定,确定行政执法职责和管辖范围。

行政执法机关受理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杈启动行政执法程序后,发现本机关没有管辖权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行政执法机关,并通知当事人。受移送的行政执法机关不得再自行移送。

第二十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之间产生管辖权争议的,报共同上一级行政执法机关指定管辖。

第四章 一般程序

第一节 依申请启动的行政执法程序

第二十七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将与申请有关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或者门户网站公示。

申请人要求行政执法机关对公示内容予以说明、解释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一次性说明、解释,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第二十八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启动行政执法程序,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申请书应当记载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基本情况;

(二被申请行政执法机关名称;

三申请的事实、理由和要求;

四申请人签名或者盖章;

五申请日期;

六其他应当记载的事项。

申请人书写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行政执法机关代为记录,并由申请人签字确认。

第二十九条 行政执法机关收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后,应当出具回执,标明行政执法机关收到申请的日期、地点、收件人和收到的证据材料清单等,并记录在卷。

对于收到的申请,行政执法机关根据下列情况分别处:

一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经过本行政执法机关批准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

二申请事项不属于本行政执法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行政执法机关提出申请;

三申请材料的错误可以当场更正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

四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书面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事项和补正期限。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曰起即为受理;

(五申请事项属于本行政执法机关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本行政执法机关的补正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受理。

行政执法机关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申请,应当出具盖有本行政执法机关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第三十条 申请人应当如实向行政执法机关提交相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对申请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和审查。

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准予申请的书面决定。

行政执法机关依法作出不准予申请的书面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听取申请人的陈述和申辩,并告知申请人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三十一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逾期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批准, 可以延长10日,并将延长的期限和理由告知申请人。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节 依职权启动的行政执法程序

第三十二条 行政执法机关对投诉、举报、行政检查、其他机关移送以及通过其他方式发现的行政执法案件线索,应当进行审查,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及时启动执法程序。

对实名投诉、举报,经审查不启动行政执法程序的,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告知投诉人、举报人,并将相关情况作书面记录。

第三十三条 行政执法机关依职权启动行政执法程序,应当由行政执法人员填写程序启动审批表,报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情况紧急的,可先启动行政执法程序,并在程序启动后24小时内补报。

执法程序启动审批表应载明启动原因、当事人基本情况、承办人意见、承办机构意见和行政机关负责人意见。其中重大行政执法行为还应载明行政执法机关法制机构合法性审查意见。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行政执法机关联合办理的行政执法案件, 由主办机关办理启动报批手续。

受委托办理行政执法案件的行政机关、其他组织应当将立案情况报委托行政执法机关备案。

第三节 调 查

第三十四条 行政执法机关对已经立案的行政执法案件应当及时组织调查取证。行政执法机关调查、收集证据,应当遵循合法、客观、全面、及时的原则。

第三十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在调查时,行政执法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行政执法证件。行政执法人员不出示行政执法证件的,被调查人有权拒绝调查和提供相关材料。

因调查事实、收集证据确需勘查现场的,行政机关应当通知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到场;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拒绝到场的,应当在调查笔录中载明。

行政执法机关进行调查前,应告知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并对告知情况予以记录。

第三十六条 调查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询问当事人或者证人,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二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取书证、物证:

三勘验、勘查等;

四抽查取样;

五举行听证会;

六指定或者委托法定的鉴定机构出具鉴定结论:

七录音、录像或者其他视听方式;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调查方式。

行政执法机关调查,应釆取以下方式进行记录:

一釆取前款第一方式调查的,应制作询问笔录等文书;

二采取前款第二方式调查的,应制作调取证据通知书、证据登记保存清单等文书;

三采取前款第三方式调查的,应制作现场检查(勘验 笔录等文书;

四采取前款第四方式调查的,应制作抽查取样通知书及物品清单等文书;

五釆取第一款第三、四〉、五取证方式的,除进行文字记录外,应同时进行音像记录,不适宜音像记录的除外。

采取前款规定文书进行记录时,应由行政执法人员、行政相对人及有关人员签字或盖章。

第四节 证 据

第三十七条 行政执法证据包括: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陈述;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八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作为证据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八条 行政执法活动应当先取证,后决定。作为行政执法决定依据的证据应当查证属实。

行政执法机关通过违法手段制作或者调取的证据材料,不得作为定案依据。

当事人有义务以书面、口头或者其他方式向行政执法机关提供证据。

当事人有权对作为行政执法决定依据的证据发表意见,提出异议。

第三十九条 现场笔录应当在案件发生地点当场制作,载明时间、地点、事件和执法人员数量、姓名、执法证件编码及出示情况等内容,并由行政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当事人拒绝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注明原因,邀请在场的其他人在笔录上签字;没有其他人的,行政执法人员可以采取拍照、录音、录像等手段保全现场情况。

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现场笔录的制作形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向行政执法机关书面申请证据保全,行政执法机关也可以主动采取证据保全措施。

当事人书面申请行政执法机关采取证据保全措施,应当说明证据的具体标的、保全形式、申请保全的理由等事项。

行政执法机关保全证据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釆取先行登记、拍照、录音、录像、复制、鉴定、勘验、制作询问笔录等保全措施。

行政执法机关保全证据时,可以要求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到场。

第五节 陈述申辩

第四十一条 行政执法机关作出行政执法决定前,应当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并书面告知当事人以下事项:

一拟作出的行政执法决定及相关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二当事人享有陈述意见的权利;

三陈述意见的期限及逾期不陈述意见的后果。

行政执法机关采用口头形式通知当事人的,应当制作笔录,向当事人宣读或者由其阅览后,由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

第四十二条 当事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向行政执法机关陈述意见,陈述意见的内容包括行政执法决定涉及的事实、理由和依据等。

当事人采用口头方式向行政执法机关陈述意见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制作记录,向当事人宣读或者由其阅览确认后,由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

当事人没有在限定期限内陈述意见的,视为放弃陈述意见的权利。

第四十三条 行政执法机关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应当进行审查;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成立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采纳。不予采纳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六节 听 证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举行听证:

(一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举行听证的;

二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告知听证权利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申请听证的;

三行政执法机关认为有必要举行听证的。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当公开进行。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行政执法听证会,应当有一定比例的公众代表参加。

第四十五条 当事人申请听证的,应当在3日内提出。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在举行听证的7日前,将书面通知送达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无法送达的,可以采用公告的方式。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通知书中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姓名、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听证的时间和地点;

三主持人的姓名、所在单位、职务;

四听证涉及的事实与法律问题;

五听证的主要程序;

(六其他应当记载的事项。

公开听证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在办公场所、网站或者其他公开的媒体公告听证时间、地点、案由。

第四十六条 听证主持人由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指定,一般由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工作人员担任。

第四十七条 听证主持人应当本着公正、中立的立场主持听证。

听证开始前,主持人应当查明行政执法人员、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是否到会,核对参加听证会人员身份,询问当事人是否对主持人提出回避申请,宣布听证会的内容和纪律。

第四十八条 听证会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一主持人宣布听证会开始;

二记录员查明行政执法人员、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是否到会,并宣布听证会的内容和纪律;

三行政执法人员、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依次发言;

四出示证据,进行质证:

五行政执法人员、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争议的事实进行辩论;

(六行政执法人员、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依次最后陈述意见。

第四十九条 听证应当制作笔录。行政执法人员、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在听证会结束后,应当当场阅读听证笔录,经确认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行政执法人员、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有权对记录中的错误提出修改意见。

听证主持人应当自听证会结束之日起2日内,根据听证笔录提出听证建议,报行政执法机关决定。

第七节 行政执法决定

第五十条 行政执法决定由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或者分管负责人作出。

情节复杂或者重大的行政执法决定应当经行政机关法制机构审查后,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作出决定。其中,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公共利益以及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行政执法事项,应当经专家论证后作出决定。

第五十一条 行政机关办理行政执法事项,应健全内部工作程序,全程记录内部审批流程,明确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按照行政执法的依据、条件和程序,由承办人提出意见和理由,经审核人审核后,由批准人批准。

第五十二条 行政执法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主要载明下列内容:

(一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行政执法决定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三行政执法决定依据的主要事实和证据;

四行政执法机关作出的结论性意见:

五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行政执法机关盖章及经办人员签字或者盖章;

六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日期;

七当事人不服行政执法决定的救济途径和期限: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五十三条 行政执法决定应当说明理由。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在理由中说明作出行政执法决定认定事实的依据和适用法律依据的理由。对裁量性行政执法决定,还应当说明行使裁量权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

第五十四条 行政执法决定书有误写、误算或者其他笔误的,由作出决定的行政执法机关依职权或者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更正。

第八节 行政执法决定的效力

第五十五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决定无效:

一不具有法定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

二没有法定依据的;

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无效情形。

行政执法决定的内容被部分确认无效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但是除去无效部分后行政执法决定不能成立的,应当全部无效。

无效的行政执法决定,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六条 行政执法决定被撤销后,其撤销效力追溯至行政执法决定作出之日;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其撤销效力可以自撤销之日发生。

行政执法决定被撤销的,如果发现新的证据,行政执法机关可以依法重新作出行政执法决定。

第九节 期 间

第五十七条 期间以时、日、月、年计算。期间开始的时和曰,不计算在期间内。

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的日期。

期间不包括邮寄在途时间,以文书交付邮递时的邮戳时间为准。

第五十八条 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当事由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10日内,可以申请顺延期限,是否准许, 由行政执法机关决定。顺延期限自书面准许送达之时起计算。

第十节 送 达

第五十九条 行政执法机关送达文书必须有送达回执,由受送达人或者合法的签收人在回执上签字或者盖章并记明签收曰期。受送达人在送达回执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六十条 行政执法机关送达文书,一般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

受送达人是公民,签收有困难的,可以由其同住的成年家属签收。

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

受送达人有代理人的,可以由代理人筌收。

受送达人指定代收人的,由代收人签收。

签收人在送达回执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六十一条 依法采用委托、转交等方式送达的,应记录委托、转交原因,由送达人、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盖章。

第六十二条 受送达人或者其他签收人拒绝签收文书的,送达人可以邀请基层自治组织或者受送达人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执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字或者盖章,将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

采取前款方式送达的,应采用音像记录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

第六十三条 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邮寄送达。邮寄送达应用挂号信或特快专递,留存邮寄送达的登记、付邮凭证和回执。邮寄送达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六十四条 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可以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满60日视为送达。

采取前款送达方式的,应对已经采用其他方式均无法送达的情况以及公告送达的方式和载体进行音像记录,留存书面公告,并记录原因和经过。

第五章 简易程序

第六十五条 对事实简单、当场可以查实、有法定依据且对当事人合法权益影响较小的事项,行政执法机关可以适用简易程序作出行政执法决定,法律、法规对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对适用简易程序的事项可以口头告知当事人行政执法决定的事实、依据和理由,并当场听取当事人的陈述与申辩。

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采纳。不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六十七条 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执法决定。行政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应当报所属机关备案。

适用简易程序的行政执法决定,应以格式化的方式作出,并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记录。

第六章 执 行

第六十八条 行政执法决定书送达时生效。生效的行政执法决定书应当执行。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对当事人履行行政决定的情况进行记录。依法应责令改正的,应按期对改正情况进行核查并进行文字记录,可根据需要进行音像记录。

当事人对行政执法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执法决定不停止执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十九条 行政执法决定涉及罚款的,除由行政执法人员当场收缴外,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执法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

第七十条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执法决定需要强制执行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在作出强制执行决定前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应按法定形式制作催告书并送达当事人。催告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当事人履行义务的期限;

二强制执行方式;

三涉及金钱给付的,应当有明确的金额和给付方式;

四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经催告,当事人履行行政执法决定的,不再实施强制执行。

第七十一条 当事人收到催告书后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执法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应当进行记录、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成立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采纳。

第七十二条 经催告,当事人逾期仍不履行行政执法决定,且无正当理由的,具有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执法机关依法作出行政强制执行决定。行政强制执行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行政强制执行的事实和依据;

三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和期限;

四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五行政执法机关的名称、印章和日期。

第七十三条 行政强制执行不得在夜间和法定节假日实施。但是,因情况紧急或者当事人同意的除外。

第七十四条 行政执法机关依法作出金钱给付义务的行政执法决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行政执法机关可以依法按日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

第七章 附 则

第七十五条 本规定属于行政执法一般程序性规定,如相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行政执法程序有特别规定且与本规定不一致的,按照相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执行。

第七十六条 本规定自2016年5月18日起实施。

目录
设置
设置
正文字体
微软雅黑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A-22 A+
保持设置恢复默认
免责声明: 本站法规是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本网并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法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15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同时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